危險心靈.

跳針一次是為了讓整篇文章有易導的風格.
最近這齣由侯文詠原著,易智言導演改拍的三十集連續劇,故事圍繞在教育這個社會議題上打轉.
蠻公視的吧?感覺上就不像是三立都會台會播的八點檔.
(你能想像三立的預告片嘛?男主角深情款款的凝望女主角/女配角甩了男主角一個巴掌/男配角跟男主角嗆聲,然後字幕打出危險心靈~一段愛與教育的故事~)

參加了前幾天在敦南誠品舉辦的特映會,所以這篇算是想法.

好那麼,回到正題,危險心靈的故事是在說什麼?
劇情大意是從一名國三學生,小傑上課偷看漫畫開始.他被處罰在教室外面上課.
但是這件事越扯越大,扯上了老師課後補習,師生肢體衝突,然後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家長,老師,同學,校方,媒體,中輟生,學者,教改團體都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面對/參與整個事件.



許多人對這齣戲有共鳴的原因在於,他們在小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求學年代.
"老師"變成陰影,而且塑造成一種善惡二元對立當中的大魔王形象--幼小的男主角對抗手握大權的"邪惡"老師

不過我好奇的是,如果今天這齣戲從老師角度去詮釋教育的變革呢?
------------------------------------------------------------
教學當然要正常化啊,每個禮拜考試不能超過5次,每一科不能考兩次以上.我們要多元學習嘛,
不過我小孩一定要考上XX高中喔,不然就是老師你們教學無方...
老師怎麼可以罵小孩哪?我告你公然侮辱喔,小孩子就沒人權嗎?
體罰?這怎麼可以!不過就是作弊嘛,小孩子犯錯難免啊,用打的太過分了吧?小心我找人本基金會和市議員開記者會...
什麼?學生辱罵老師?哎喲小孩子嘛,難免不懂事啊,做老師的應該要有愛心包容小孩子嘛你說是不是啊?愛的教育啊!老師一定能感化小孩子的.
他本性很善良啊,他在家都不會這樣子,一定是你們校方有問題.老師適不適任啊?
欸,是教務處嘛?我覺得我孩子班導不適任呢,可不可以換掉他?嗯那個14班的羅老師不錯,我希望他能夠來帶我們班..
我們身為家長當然有權利選老師囉,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嘛,遇到不適任老師誤人子弟怎麼辦?
什麼?老師怎麼能夠挑學生呢?有教無類你沒聽過嘛?虧你還敢說你在教育界!老師要幫助每一個孩子啊...
-------------------------------------------------------------
像是這樣嘛?
或許誇張了點,可是我不相信基層的教師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沒有話要說.


一句常常被引用的話:在危險心靈裡沒有好人沒有壞人,只是立場的不同導致了悲劇.
所以問題出在於整個大環境,而不是老師也不是學生.
可是等一下.
所謂的虛無飄渺的大環境不就是由每一個社會群體的個體分子,或者用非社會學家的說法:大家 所構成的嘛?
大家--從老師,行政人員,政府單位如教育部,學生,家長,教師會家長會等團體,教改團體和人本基金會,媒體,視聽大眾所構成的.
那當我們指責大環境的時候呢?
是阿,每個人都搬走了一小塊城堡的基石,城堡最後倒塌的時候要怪誰?
每個人小小的惡意造成了一個共犯結構,然後誰試圖破壞共犯結構就勢必遭到整個"環境"的反撲.
小傑要對抗的是老師嘛? 可是扯開來 教師會 家長會 同學 同學家長 政府..全都連結在一起啊.
這就是所謂的大環境....?


反思一 
我們的教育並不是完全一無可取.
這個教育使的我們培養了某些價值觀(姑且不論這些價值觀的對錯)
而某種程度的維繫了社會的秩序.
再反思
雖然我們不能抹煞原本的教育制度的優點
但是提出"原本教育有其優點"似乎不該成為阻擋改革,追求更好的教育的大石.
如果我們不斷強調原本教育的好,而將其餘視為"不可不為之惡",那社會並不會進步,僅是停在原地罷了.
三反思
但是,我們如果真的作了改革,新的改革會比舊的優秀嗎?會不會產生其他更嚴重的問題?
教改改了十年,唸書的壓力沒輕,整個制度反而越來越混亂.不斷的修正方向,究竟能夠解決問題或是把問題弄得越來越糟糕?
最後
我們所相信的,是正確的嗎?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所相信的理念是不是正確的.
這是多麼令人害怕的一件事:萬一我所堅持,所信仰的,其實不是對的...其實是錯誤的...



g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說我是雨天的男孩
是匆匆過境的陣雨
是啤酒罐壁的水滴
是夏季的午後打雷下雨

是躍動不停的珍珠
是旱季的第一滴甘霖
是七夕織女的淚滴
青春的歲月狂風暴雨

天空不再下雨 一切恢復平靜 其實
雨天不是雨天 男孩不是男孩


--
記得那時候我們分離前最後一次的對話是這個樣子的

「你說像我這樣的男孩特別在雨天出現,可是今天沒下雨啊」我說
你沉默了兩秒 然後帶著一種費解的笑說 「改天會」
那個笑容和蒙娜麗莎的一般神秘,配合著濛瀧的色調還真像是雨天的畫面

雨天?雨天可以做很多聯想
像是憂鬱的梅雨季節;狂暴的午後雷陣雨;有點哀傷的冬天雨季,結果雨變成一種很難精確形容的天氣型態
晴天的話就好辦多了,不外乎就是大大的太陽高高的氣溫,差別可能僅在於紫外線指數和雲朵的有無這樣
所以雨天麻煩啊:當你說我適合在雨天出現這句話的時候是指毛毛雨還是暴風雨呢?
是早晨醒來的第一場雨還是深夜淒淒冷冷淒淒的雨呢?看吧,連你自己都說不清楚了

不過我倒沒想過自己會被跟雨聯想在一起,感覺上雨就不是什麼討人喜歡的東西啊
總覺得稱讚一個人像是晴天還比較合理,也比較接近社會大眾所熟悉的形象用詞:「喔!你真是個陽光少年啊!」這樣
什麼烏雲少年下雨少年閃電打雷少年聽起來就有點問題,比較不像是用來形容人的(反倒像是什麼X戰警的新角色)

那麼我討厭下雨了?可是仔細想想也沒什麼討厭下雨的理由,怎麼會這樣子呢?
如果能夠坦率的說「最討厭下雨了~」那該有多好
明明就覺得雨天真惹人嫌,可是又找不到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把所有的過錯(從國際油價上漲到家裡的屋頂一直漏水這樣)推到雨的身上
這件事令我十分苦惱,總之都是雨害的,我在心中心虛的咒罵著:我不管,總歸一句都是雨害的

偏偏我們重逢這天還真的下起了雨,時大時小的雨輕輕地在城市上空落著

雨水模糊了我們之間的景色,然後這座城市開始瓦解,成為無意義的色塊暈染開來
印象派的光影,浪漫樂派的雨聲,兩雙眼睛交錯然後同時別開,兩個身影趨近卻又保持了距離
「需要撐傘嘛?」我的這個問題在毛毛細雨時特別讓人猶豫,於是你只好沉默
不過等到細雨變成狂風暴雨時好像撐不撐傘也沒什麼差別了,我們乾脆就這樣站在公園中淋雨

「因為下雨了所以你出現?」你渾身溼透,打了個哆嗦問
「不,是因為我出現所以下雨了」我微笑,以那個特別適合雨天的嘴角

雨勢又漸漸轉小了,不過依然輕輕地在城市上空落著

--
詳見[雨天男孩]


g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在颱風來臨前的晚上我們唱歌

一首寶貝ˋ應該ˋ不作夢

一首頻率ˋ藍天ˋ夏季熱

一首孩子ˋ月光ˋ方向感

或者乘噴射機離去?
(然後我們就一起乘噴射機離去了 遠離了颱風與喧鬧)

這是夏天啊 夏天就該看表演 就該讓身體隨著音樂舞動

一起揮手 一起打拍 一起尖叫 一起歡呼 一起笑

實在是很難懂 看的表演沒幾場 但每一場都讓人感動啊

跨年 陳珊妮被消音後 現場大合唱的尼可拉斯

情人節 打綠的青峰到台下和大家握手

誠品門口 張懸和1976把廣場塞爆

西門町 TB,圖騰,旺福的風格迥異尬場

都好棒.

完全不能理解 為什麼有歌手會想要對嘴 現場的感覺是音軌無法比擬的啊

好棒的夏天 我們一起在颱風來臨前的晚上

唱歌

--
一個人的一輩子裡

一定要去看喜歡的歌手現場表演

和一樣喜歡那個歌手的人一起看









g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寶寶,你要去聽現場演唱會
  
9月5日  好朋友的大房子裡

親愛的寶寶:

現場演唱會。

八個朋友,圍著大房子裡的大木頭桌,吃完肋排以後,開始說每個人去過的現場演唱會。

沒有人夠老得趕上披頭四,但有人竟然聽過鮑勃‧迪倫的現場,大家讚嘆了一下。另外幾個人講起自己哭得最兇的演唱會,都不是很有名的。妮塔說起她在紐約一個荒廢劇院裡聽的那場演唱,令她有感覺的不是主角,而是半途以神秘嘉賓身份現身的、當時一個剛從牢裡放出來、因為遺傳白化症,而披著滿頭白髮的年輕女歌手。

芮塔則說起一個喜歡在整場演唱會上單腳站立、瘋狂吹笛的吹笛手。

“他們都只有名那幾年,後來就沒什麼人知道了,有名大概也不是太吸引他們的事吧。”

我參加過的演唱會,全場最多人的大概六萬人、最少的大概八十人。每次我都好感動、好高興。我喜歡看幾萬個人把手上噴火花的火花棒一個接一個地散布到全場都是。我喜歡在場裡擠滿快讓人窒息的熱情的時候,抽空抬頭看天上的星星。我也喜歡在小酒館裡看有的人醉著有的人吻著,聽著自己也醉了的滿頭白髮的歌手,在唱我怎麼聽都還是會流眼淚的歌。

寶寶,我為什麼一直對電視很有戒心,是因為電視老是讓你以為,你聽過那首歌了,但其實你沒聽過;老是讓你以為你看過那個人了,但其實你沒看過;老是讓你以為你知道災難與死亡了,但其實你不知道。

我每次在現場感動得要命的事,後來再透過電視看到的時候,根本感覺不出來是同一件事情。電視好像漁網,把有生命的都攔截在網子的那一邊,可這一邊流出來的,都只是水而已。

親愛的寶寶,將來如果有你喜歡的歌手,你要想辦法去聽他們的現場演唱會,去跟其他和你一樣喜歡他的人在一起。你不知道那個歌手會有名多久,你也不知道他會願意活多久。你只能趁他還在的時候,讓他變成你回憶的一部分。

有些人的生命沒有風景,是因為他只在別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裡流過來流過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經一個又一個風景,你才會是一條河。


g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和茅媽媽聊到了神奇寶貝.這些不論是長相,表情,動作甚至聲音都可愛的虛擬動物,是我們的集體記憶之一.

現在社會上流行著各種"術語",試圖為一群相近年紀的人做一個定義或者詮釋:從早期的x世代,y世代到網路普及的e世代;從4年級5年級到7,8年級.月光族,草莓族,吞世代,各種新潮詞彙不斷出爐,急著為我們測量身材,撲粉上妝推到銀幕前:"看啊!這些就是從1986年~1994年出生的世代的標準樣貌..."!這麼一來,也來個pokemon世代也不錯?簡稱P世代,多麼響亮好聽.

印象中神奇寶貝/口袋怪獸的熱潮從日本蔓延到台灣約是我小三小四的年紀.所有人都叫的出151隻神奇寶貝的名字,從妙蛙種子開始由夢幻做結;大家人手一張神奇寶貝墊板,還有人有書包或者鉛筆盒,擅長畫畫的同學還會在臨時測驗紙上用鉛筆畫上一隻又一隻皮卡丘給要好的同學.

那是個多美好的年代?

每一集的皮卡丘都會用他的招牌笑容說著"皮卡~",上揚的語調從家家戶戶的電視機傳出,似乎具有某種力量似的帶給人們歡樂.每一集的火箭隊都會喊著招牌名言出場,然後被擊飛,化作天空上的一顆星星.永恆的邪不勝正,(而且連反派都是那麼可愛且討人喜歡的)每一集的女警和護士都一樣可愛動人;每一集的小剛仍舊好色.每一集的可達鴨仍舊呆呆傻傻的;每一集的小霞都很恰.而每一集的小智都會再次跟觀眾提醒一遍他的夢想:是成為世界第一的神奇寶貝大師!

和朋友在未知的地方冒險,堅信總有一天會達成自己遙遠的夢想而努力著,一路上和不同的神奇寶貝和人們邂逅.總會遇上一些小麻煩,但是沒有麻煩就不叫做冒險了吧?這種年代你說美不美好?

至少現在的我是無法相信會有老鼠可以發電,有青蛙背上背了個種子,以及尾巴會冒火的恐龍了.那些寶貝球裡的小小幻想也就只能永遠沉睡在記憶深處了,而我小心翼翼的不希望他們變質.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始終無法記住後來多出來的那100隻神奇寶貝或者新登場角色的原因了.是的,他們可愛依舊,但始終不是當時的皮卡丘他們.我很任性啊,我討厭他們來破壞我所熟悉的神奇寶貝世界.所以我始終無法喜歡上他們.然而,新一代的小孩子們仍舊著迷,仍舊能夠對251隻神奇寶貝瞭若指掌.不過這些都不是我所屬的年代了.

"阿,對阿,午夜12點時在xx森林會遇到稀有的..." "對,皮卡丘會出現在xx地區" "冰系神奇寶貝在紅版..."同學們熱烈的討論著神奇寶貝的電玩,發現大家當年都知道同樣的秘技,遭遇過同樣的瓶頸.那時候Gameboy Color正紅.神奇寶貝的叫聲聽起來像是詭異的電子合成音.GBA?那不知道是多久以後的事了.我也想起多少個媽媽去逛SOGO的下午,我和弟弟兩個人鑽入電玩區的人群中,看著螢幕上神奇寶貝大賽中雙方的激烈對戰那時候遊戲機是PS. PS2還沒出,液晶電視還沒成為主流.整個畫面畫質也不遠不如現在PS2,PSP精緻.

POKEMON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神奇寶貝超世代" 這個名詞聽起來多麼的陌生.就像是小叮噹忽然改名成哆拉A夢一樣的奇怪.在我腦海中那個乖巧文靜的小女孩是宜靜;尖酸刻薄的有錢人少爺就該叫做阿福.胖虎根本就不搭那個大惺惺般的暴力小學生;王聰明改名叫什麼小杉更是詭異.

我從比柯南小的年紀開始看柯南,現在都已經比工藤新一老了.而柯南還是帝丹小學一年B班(順帶一題的是小丸子仍然是清水市立入江小學的三年四班)

是的,問題不在於柯南,小叮噹,或者是神奇寶貝.我知道的.但是那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就這樣過去了.

這種感覺或許就像是爸媽們看著公視的民歌三十演唱會有著相同的感覺吧?不過他們的感覺在更長的時光中醞釀的更深厚了.木棉道?秋蟬?我也會唱啊!但是不一樣,真的不一樣的.那是屬於爸媽他們的記憶,不是我的.那是他們政治逐漸開放,經濟逐漸繁榮,社會一片美好的最好的年代.而我沒有參與.

神奇寶貝還一直不斷被許許多多的小朋友們所喜愛著.神奇寶貝樂園也在最近開幕了.但是我記憶中的神奇寶貝不復見了.那些如此單純的神奇寶貝.

我們必須要長大的嗎? 我腦海開始浮現起,妙蛙種子拒絕進化那一集的畫面.....

"妙蛙種子 你這麼不想進化嘛?" 

妙蛙種子搖了搖頭.搖了搖頭



g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